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六年中,建国前二十八年及后三十年,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使中国真正的站起来了,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,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经几代人的努力,使中国富起来,并做出了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,以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为标志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富强起来的道路,并做出两个发展阶段的设想: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;第二阶段,即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“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”,“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”。小型加工中心
重温机床工具行业历史记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
回顾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历史,在建国后三十年中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建立了以”十八罗汉”骨干机床企业形成的金属加工机床体系;以哈量,哈一工,成量,上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形成量刃具企业体系;以一、二、三、四砂轮厂等为骨干的磨料磨具行业体系;以青岛铸造,保定铸造等为骨干的铸造机械体系;以及以北京机床研究所等的“一类”研究所,以骨干机床厂的技术研发中心所谓“二类所”为主,面向分行业的研发体系,真正起到了作为装备工业的“总工艺师”的工作母机作用,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担当,下面用四个案例说明。
第一,精密机床会战。精密机床是国家的战略资源,1958年国务院成立了“六人领导小组”,领导精密机床研发及产业化的工程,就花了2亿美元。从1958到1963年,五年中研发成功五、六十个新品种,有的实现了产业化,包括高精度齿轮磨床、螺纹磨床、丝锥磨床、剃齿刀磨床、高精度外圆镜面磨床、高精度内圆及平面磨床、单柱及双柱坐标镗床系列、分度板磨床、长刻线机、圆刻线机等,而且可以批量生产,大大提高了机床工具行业研发及技术水平。当时我国精密机床的水平,与日本精密机床技术水平基本相当,总的品种数量也比日本多,有少数品种不及日本三井精机。因此涌现出机床行业的两个“明珠”,即上海机床厂及昆明机床厂。
第二个案例是装备二汽10万辆能力的5吨卡车,有些是为军用的,在1970年前后,动员全体机床工具企业,为打破国外的封锁,研发一批新装备,仅数年时间,为二汽提供了369种7664台高效、专用、专门化机床设备,包括了34条组合机床自动线,6条回转体自动线。按数量计满足二汽占96%,按价值比占80%左右,又一次大大提高机床工业的整体水平,原一机部及国务院的领导称之为“聚宝”。
第三个案例为“三线”建设,1964年开始,根据中央的决定,组织骨干机床工具企业,将用老厂分迁和对口包建的办法,在中西部地区新建了33个工厂,当时的口号是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,把机床工具企业的主要“精华”迁移到三线地区。使东、中、西部机床工具行业体系分布比较合理,可以协同发展。如当时上机迁建秦川与汉江机床厂,南京机床厂包建成都的宁江机床厂,沈一机包建的天水星火机床厂等,今天牢固的屹立在西部地区。
第四个案例,为了提高机床企业自己的工艺水平,全行业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,研制机床行业八大关键零部件加工用母机,其精度比普通产品要提高一个数量级,即床身导轨、主轴箱(含走刀箱)、主轴(包括主轴颈超精加工,及主轴的锥孔)、齿轮副、涡轮副、丝杠副及精密套筒,出了一批成果,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,这就是当时提出机床行业要自己武装自己,提高工艺水平的“母机论”,即制造“母机”的“母机”。
在中国站起来的过程中,机床工具行业的全体职工,以高度责任心与担当,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,但整体上讲,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,特别是数控系统与高端数控机床,我们还不能生产。
反思怎样涅槃重生
在改革开放后,中国富起来的过程中,由于机床工具行业作为竞争性行业,一方面受到国外先进的机床工具的挑战,并大量进口,又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,骨干机床工具厂开始分化,全行业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,一些骨干机床企业也经历过大起大落。每个机床工具企业的领导,在同一政策下,在同一大环境中,充分表现出智慧及掌控能力,每个企业都表现得淋漓尽致,有的破产了,有的被兼并了,有的生存下来,反过来又出现了一批新生的民营企业,屹立在机床工具行业的舞台上,应该反思总结。
在改革开放初期,行业中一些企业家都在进行探索,如何利用改革开放的机遇与红利,使自己的企业得到发展,如:一些企业采用合作生产,贴牌返销的手段,或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,光机出口。外企再加上数控系统后外销等,如济一厂与日本马扎克合作,南京机床厂与德国Trallb合作生产。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,既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艺水平,又赚得了外汇。涌现出济一的朱锡全厂长、南京机床厂的吕天禄厂长等一批有名人物,受到行业的瞩目,可惜的是,在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接班人手中,就败下来了,到现在还翻不过身来。有的企业借用引进技术,消化吸收,再创新的办法,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,如济二厂引进美国威尔逊的压力机技术,得到了很大成功,经过济二厂几代领导的努力,不改初心,一张蓝图执行到底,因而济二厂的压力机可以屹立在世界压力机行业之林;到后来又发展到若干骨干企业利用技术与资金优势,涉足兼并世界上有名的机床企业,试图利用这个举措,快速提高企业水平,融入世界机床行业,进行国际化的探索,如沈机集团兼并德国有名的SCHIESS,北一机兼并德国著名的WALDRICHCOBURG,至今已有十余载历史,其得失如何,值得总结,为什么还救不了与发展不了这些母公司呢?同样大连机床集团兼并美国INGESOLLRAND,不知什么原因好像并没有起色。
在向市场经济转型,或头脑发烧或决策错误或错误判断形势,致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。如上世纪80年代中叶,曾被部、省、市表扬的产品数控化率最高的沈三厂,因数控机床质量差,用户极不满意,导致“十八罗汉”第一个破产,被戏称“成也数控,败也数控”,要引以为戒。齐一民营化以后,多次变换老板,这些老板大多目的是所谓“资产经营”,没有做强母机的事业心;齐二转变换了央企的“婆婆”,目前并不乐观,某些十八罗汉厂做大了,进入所谓实行多元化战略要做大并不做强的误区,造成资金链断裂;两颗“明珠”失去光芒,特别昆机是一个上市公司,多次换了“婆婆”,仍没有起色,现在“婆婆”还想把昆机转手,悲哉!但最近听说生产平面磨床的杭机也解体了。但欣慰的是出现了一批像精雕、大族、光洋、扬力、金鹭等一批新兴民营企业,特别耀眼,这就是优胜劣汰进化论的结果吧!
在中国富起来的时代,机床工具行业几起几落波浪式前进,不仅体量大大增加了,水平也有所提高,可喜的是出现了像华中数控、广数等专业数控系统制造企业,也出现了光泽、精雕、沈机的i5等一批自配的数控系统制造基地,与主机共同发展,光洋等高端数控机床制造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军工企业生产使用,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与产业链。
在进入中国强起来的新时代,机床工具行业相比较军工装备行业、高铁、电工行业、海工行业等,其新目标、新征程面临的体制机制、人员结构、技术储备、发展模式等更多困难,可悲的是,一些企业领导还不知自己企业的问题在哪里,有一些同仁全赖客观环境不利,而不反思自己主观原因,怎样能涅槃重生?为中国强起来起到“母机”的作用,希望行业的专家、企业家三思而后行。
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机床工具生产国、第一大消费国、第一大进口国。但大而不强的现实,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,虽有国家的04专项的支撑,出现了一批高端的数控机床及专用设备,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,但仍改变不了机床工具行业发展的态势,我不得其解,请教各位企业家与专家,是不是我的判断是错误的,请赐教!